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文化产业-资讯专栏>正文

传承创新 陕西文化产业的活力之源

发布日期:2022-11-01 16:44:06 阅读量:2332

焕然一新的西影电影圈子。

以“风雅诗韵醉《诗经》”为主题打造的诗经里小镇。

西安博物院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颇受游客喜爱。

西安夜间经济亮点之一的大唐不夜城街区(资料照片)。

2021年,陕西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665家、从业人员12.2万人,营业收入1209.8亿元;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法人单位154家,营业收入192.8亿元,营业利润29.5亿元……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展示了陕西文化产业在传承创新中的生机与活力。

十年来,陕西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发掘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持续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种类不断增多,文化新业态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 华丽转身  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出国家蓬勃发展历程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为社会主义建设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人生故事的电影《钱学森》《柳青》,以基层劳动者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为主线的电视剧《装台》,荣获陕西省廉洁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展播一等奖的微电影《一张电影票》……多年来,西部电影集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现实题材作品。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影集团以重塑陕西影视发展生态为己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占地面积150亩的老厂区建设成为开放共享、共生共融的影视产业生态圈——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用电影基因赋能“城市更新”,探索影视文旅跨界融合。

2020年,涵盖影视全产业链的西影电影圈子甫一亮相就惊艳了所有人。焕然一新的老办公楼,拔地而起的西影大厦,彰显创作实力的星光大道,文旅商融合的西影TIME,充满时代记忆和科技元素的电影博物馆……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电影艺术化生活空间,迅速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样板。如今,西影电影圈子已汇聚影视产业上下游企业40余家,每年实现影视主业产值超过30亿元,在完成产业转型的同时也成为电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国庆假期,在西影电影圈子里,第二届“西影电影艺术生活季”活动举办。孟菲斯空间展、西影TIME放映俱乐部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电影爱好者流连忘返,西影电影博物馆、魔法书屋、美轮美奂的电影艺术体验空间更是为专程带孩子前来的父母们展示了艺术“遛娃”的正确打开方式。

西影集团的华丽转身是陕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缩影。同样为业内所称道的,还有西安演艺集团。

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推动下,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5家国有文艺院团被划归曲江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西安演艺集团应运而生。成立之初,5个院团经营惨淡,人才流失严重,当年全部演出收入仅580万元,院团仅剩287人。为了彻底改变现状,西安演艺集团大刀阔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选优用能,整合资源,全新起步。

为了闯出一条新路,西安演艺集团创排话剧《麻醉师》,在第11届中国艺术节上收获文华大奖后,再获“五个一工程”奖。随后推出的舞剧《传丝公主》、豫剧《秦豫情》等作品广获赞誉,相声《南腔北调》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话剧《红箭红箭》获田汉戏剧奖、话剧《柳青》获文华大奖。凭借精品创作,西安演艺集团突破困境。

在全力推进精品创作的同时,西安演艺集团积极探索“演艺+旅游”合作模式,与曲江海洋馆联合创排的大型儿童舞台秀《哪吒》,5年间演出746场、接待观众71.4万人次。西安演艺集团又组建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吸收易俗社、三意社、周至县剧团,全面接管西安大华1935剧场集群,组建西演艺术中心,让古老的杂技、秦腔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为文旅融合打造重要阵地。

历经十年艰辛奋斗,西安演艺集团2021年主营收入增长至9520万元,直属文化企业增长到17家,资产规模超过11亿元,编创优秀演艺作品130余部,获得国家级奖项47项,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演出近万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中,西安演艺集团探索出了一条国有院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宽广大道。

十年来,创新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全新改造提升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刷屏网络的唐风体验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融入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 创意无限  打造文化传承新名片

你以为大唐芙蓉园只有恢宏典雅的亭台楼榭?沉浸式演艺《寻梦·芙蓉里》让你一秒穿越到如梦似幻的长安胜景:芙蓉湖畔,唐代仕女轻歌曼舞裙裾飞扬;芙蓉酒肆里,才子佳人行令飞花引经据典;芙蓉庭院中,丽影穿行尽显千年前的盛唐之美,令人沉醉其间。

你以为大唐芙蓉园只有正月十五的赏灯会人头攒动?直播间里,拥有逾百万网络观看量的唐代宫廷燕乐《鼓》让世界感知流传千余年的中国古典音乐。古韵悠扬的西安鼓乐、轻盈优美的《霓裳羽衣舞》再现大唐风采。在“东仓鼓乐”非遗课堂上,游客还可以体验古乐器演奏、学唱工尺谱,亲身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2020年8月,大唐芙蓉园正式免费开放,年惠及市民游客近600万人次,日均入园1.6万人次。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唐乐舞剧《梦回大唐》等深受游客喜爱,成为陕西旅游“日游夜演”的新名片。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陕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先天优势。而做强文化产业实体经济,不仅需要有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有更多奇思妙想的创意。

在延安市安塞区,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冯家营村,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舞”出了新花样。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千人腰鼓表演,如今已经成了常态化的表演项目。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凭技艺挣钱。安塞区打造的另外两个文化产业项目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也充分发挥当地非遗优势,将世代传承的“文化名片”变成群众致富源泉,让更多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受益。

宝鸡市岐山县以民俗文化为支撑,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周礼之乡”金字招牌,开启文旅产业兴农的新征程。安康市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岚皋县“非遗文旅”小镇、镇坪县“腊味小镇”等,通过“非遗项目+特色小镇”的模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巨大的文化红利。渭南市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临渭草编”建立生产传承基地,为当地群众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径。西咸新区以“风雅诗韵醉《诗经》”为主题打造的诗经里小镇,成为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旅游度假、创意设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陕西还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用种类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刷新了外地游客对陕西文创的认知。文创盒子推出的文化盲盒“遇见长安”,通过13个手办角色讲述唐朝的故事;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闭眼宝宝“秦贝贝”,重新定义了兵马俑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华夏文创推出的“我爱中国”系列文创产品,将国宝何尊上的“中国”印记炫出新的色彩;鎏金莲花纹五足薰炉、唐簪花仕女罐,让文创产品美出新高度。

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只强调拥有资源,而更加重视创意和创造。陕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从粗放逐渐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逐渐走向追求品质,在精益求精中让文化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厚,让每一件文创产品由内而外散发着陕西独属的文化气质。

■ 科技赋能 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

“震撼!”“太酷了,还想看!”今年9月,绝美的大雁塔AR夜景秀震撼上演。在科技的加持下,“焕新颜”的大雁塔成为古都西安最炫酷的存在。近年来,随着AR、VR、智能互动等科技元素的应用,沉浸式体验赋予文旅产品新的形式和内涵,以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等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拓展文旅产业领域的“催化剂”。

2021年,西安城墙景区持续推出系列数字藏品,截至今年5月,累计围观量达到1842万人次。西安市曲江新区引进的和平精英职业联赛在曲江举办S1、S2、S3共3个赛季,吸引众多人观看。

2021年12月,陕旅集团旗下的科技板块子公司博骏文化和骏途网共同推出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Hi元宇宙”数字文创平台,不仅迅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数字文创头部平台,并在元宇宙落地场景开拓、推动区块链生活化普及、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科技变革带来文化产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革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视野和无限可能。

西安博物院推出的AR导览服务、“文物复活计划”等,带领观众沉浸式游览博物馆,让文物自己“说话”。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让游客在家中“云游”陕西。4K/8K高清技术、线上演播、数字出版等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云演出、云展览、数字书等形式和产品层出不穷。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正在加快实现方便、快捷、共享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的进程。

此外,陕西动漫产业平台、西安高新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曲江新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西安曲江电竞产业园等一系列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创建,也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创造的活力。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电竞、动漫企业200余家,国家动漫认定企业10家,相关联企业营收达25.88亿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基地11个;运用声光电、互动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具有科技感、沉浸式、场景化的旅游演艺70余台;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创新与应用示范等3个项目,进入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名单;陕西师范大学“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实验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游陕西”数字文旅产品矩阵已深度服务省内外涉旅企业近150个、游客近600万人次。

文化因产业赋能欣欣向荣,产业因文化引领方兴未艾。面对新的使命和机遇,陕西将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引领发展,积极把握数字化机遇,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推动文化产业壮大升级。(陕西日报)

编辑:贺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