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处不在,宝鸡新闻网给你最好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习平台>正文

【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战国人物铜镜人兽相斗纹饰解读

发布日期:2024-11-25 10:09:45 阅读量:2113

青铜器纹饰不仅是青铜器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而且是该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和宗教的反映。青铜器纹饰根据内容,可分为动物类、几何形类、人物画像类三大类。战国青铜镜上的人与兽相斗纹饰属于人物画像类。关于青铜器上人兽相斗纹饰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是人兽搏斗的场面;第二种认为是狩猎场面;第三种认为是人兽娱乐表演场面。

洛阳金村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图1)

目前出土的战国人物铜镜主要有河南洛阳金村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和云梦睡虎地武士斗兽镜。金村金银错狩猎纹铜镜的人兽组合纹饰为:右侧为一骑马的武士,头戴插有两根羽毛的鹖[hé]冠,身披铠甲,左手执缰,右手持剑,双脚穿兽爪,蹲在披甲的马背上,正向一只猛兽作搏斗冲刺之状。左侧的猛兽,全身饰以圆形斑纹,张口露齿吐舌,呈站立回头欲噬之状(图1)。

云梦睡虎地武士斗兽镜局部图。(图2)

云梦睡虎地武士斗兽镜的人兽组合纹饰为:两个头戴盔甲,赤膊,赤足,一手执盾,一手挥剑的武士各与一只兽相斗(图2)。图中两个武士的姿势基本相同,都是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呈防御之态,但两只兽的姿势则不尽相同,一只为张开大嘴,卷尾摆动,匍匐于地,作前扑之状;另一只则回首卧地,卷尾上翘,似故作嬉戏之态,取悦于人之貌。

辉县琉璃河M59:23人物画像纹青铜壶。(图3)

这种人兽相斗的纹饰在战国青铜壶中也有大量存在。如河南辉县琉璃河遗址M59:23人物画像纹青铜壶、M76:85人物画像纹青铜壶的纹饰内容均有人斗兽的场面。M59:23人物画像纹青铜壶(图3)纹饰的第三层为一人屈膝,左手持短剑举过头顶,右手持长矛刺向猛兽之态,兽卷尾上翘,前腿微屈,后腿作腾空,呈跳跃前扑之状;第四层为人与牛搏斗的画面:牛前一人左手持短剑,上举头顶,右手前伸,好像要去握住牛左角,呈扑杀之状,牛则两牛角朝前,前腿跪地,后腿屈膝用力着地,呈斗牛之状,像极了西班牙斗牛的场面。M76:85人物画像纹青铜壶(图4)的纹饰中则有人与虎和人与牛互相搏斗之画面,其中人与虎搏斗的画面和M59:23人物画像纹青铜壶第三层纹饰相同;人与牛相斗的画面与M59:23人物画像纹青铜壶第四层纹饰相同。

辉县琉璃河M76:85人物画像纹青铜壶。(图4)

1981年在河南洛阳西工区的中州路北侧发现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其中M131:26狩猎纹壶(图5)纹饰的第三层人兽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人虎相斗纹,一人右手持短剑举过头顶呈冲杀之状,虎头上扬,张开大嘴呈咆哮之态;下层为人牛纹,牛前一人一手握牛角尖,一手高举短剑,牛后一人张弓拉箭,与琉璃河M76:85人物画像纹青铜壶纹饰基本一致。M131:28狩猎纹壶(图6)纹饰的第三层为:一人右手持短剑举过头顶呈冲杀之状,左手拿长矛呈刺向兽身之状,兽前腿前屈,后腿微屈,兽尾向上卷起,呈摇摆之状;第四层纹饰为:双人斗鹿纹,鹿前一人右手持短剑上举,左手伸向鹿脖,呈抚摸之状,鹿后一人正拉弓射箭。

洛阳西工区M131:26狩猎纹壶。(图5)

洛阳西工区M131:28狩猎纹壶。(图6)

此外,流散海外的青铜壶中也有不少人兽相斗的纹饰。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馆藏狩猎纹圆壶(图7),其纹饰的第五层内容与琉璃河遗址M76:85人物画像纹青铜壶纹饰中的人牛互搏会面一致;又如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狩猎纹壶(图8),器身纹饰的第三层内容与洛阳西工区M131:28狩猎纹壶如出一辙。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馆藏的狩猎纹圆壶。(图7)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的狩猎纹壶。(图8)

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图1)中人与兽相斗的纹饰属于人兽杂耍嬉戏娱乐的表演场面,人脚穿兽爪,一是为了护身,二是为在表演时展现搏斗场面的逼真性和激烈性。而云梦睡虎地武士斗兽镜(图2)中人兽相斗的纹饰,从整体看人豹的姿态都比较优美生动,有刻意摆弄姿势,故作嬉戏表演之状。这种人兽相斗的表演场景,与曾盛行于古罗马的斗兽表演极其相似,也与西班牙斗牛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处。鉴于此,铜镜画面的斗兽场面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当时已经流行起来的杂耍表演节目,其实质是我国先秦杂技之动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馆藏觚族徽。(图9)

先秦时期,我国动物戏已有较大的发展。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兽同台的画面,如甲骨文“为”,其为手牵象之状,反映出商人服象的情景;甲骨文“法”,则反映出古代先民利用独角兽进行断案的情景。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一件觚[ɡū],其族徽文字(图9)释为:右侧为一只老虎,左侧为一人站立,左手持方盾,右手持戈。现藏于普林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另一觚,其族徽文字(图10)可释为:右侧为一人站立,右手持长方形盾版,左手持较宽之戈,左侧为一只老虎。两觚族徽风格与战国人物镜中的人兽相斗画面相类。

普林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藏觚族徽。(图10)

西周时期,人兽同台表演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记载。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任鼎铭文就记载了器主“任”派遣使者赠送给周穆王一头大象,大象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将周王的一只鼎打破了,器主“任”于是买了新的鼎赔给了周王,周王对他进行了夸赞和赏赐。

日本泉屋博物馆藏西周虎食人卣。(图11)

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西周虎食人卣[yǒu](图11)。卣通体作虎形,踞坐以后足及尾支撑,前爪抱持一人,张口啖食人首。人体与虎相对,手拊虎肩,脚踏虎后爪上,转面向左侧视。人形发向头后直披,面容静穆,着衣,从背后可见方口衣领和较窄的袖口。虽然学界对其内涵的解读各异,但从人像表情来看,其神情静穆安然,脚踩在虎足上,胳膊搂着虎身,动作亲密,并未看出恐惧之状。因此,这种人虎相拥的画面,当是西周动物戏的真实反映。(“学习强国”宝鸡学习平台)

(作者李春艳系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作者张立东系河南大学教授,原文发表于《宝鸡文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1719458561546485.jpg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