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文化>正文

宝鸡太白县非遗项目太白面花传承人李京锐:面团在他的指尖生花

发布日期:2022-05-24 09:26:21 阅读量:2949

面花俗称“花馍”,是陕西一带走亲访友的互赠礼品,也是乡土风情浓郁的艺术瑰宝。宝鸡有许多巧手能人不断提升着面花技艺,李京锐便是其中之一。

子承母业

“玩”出来的手艺

4月26日,在太白县咀头镇咀头街村的自建公房里,今年47岁的太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白面花传承人李京锐面对记者的采访侃侃而谈,说到面花手艺的传承时他陷入沉思。用李京锐的话说:突然想起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是她将自己带上了面花制作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李京锐的母亲王玉凤做面花的手艺在太白县城小有名气,谁家过红白喜事都要请李京锐的母亲去做面花,有时要去两三天。上小学的李京锐放学后都会跑去给母亲帮忙,虽说是“帮忙”,但更多的是帮倒忙,将面粉弄得到处都是,母亲只好让他揉面团、擀面片,就在这一次次的“帮忙”中,李京锐对面花产生了兴趣。王玉凤做面花全靠手和脑,一团面在她的手里,可变化出寿桃、荷花、蜈蚣、蝎子、老虎等等面塑造型,她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组合面花的图案,并涂上不同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来自王玉凤日常对大自然和戏剧人物的细致观察。

“母亲做的面花最大的特点就是跟民俗紧密结合,每一个民俗都有特定的面花形式,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个面花是哪种场合用的。”李京锐说。

跟师学画

面花添加绘画元素

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李京锐寒暑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随外公画壁画。外公王世惠是太白县李家沟村人,生前擅长绘画和装扮社火,过年期间李家沟的社火装扮,从画脸到穿戴王世惠都要亲手做,农闲时还带着人画壁画。

王世惠最喜欢李京锐这个外孙,画壁画时最爱带上他。李京锐也是非常乖巧,先是帮着外公“填色”,王世惠画好大轮廓后,再由李京锐填上色彩,之后,一些简单的画,王世惠就放手让李京锐去画。三年的寒暑假,李京锐都是跟着王世惠在画壁画中度过,在这个过程中,李京锐逐渐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后来,再遇到母亲做面花时,上色这一最重要的活儿就都由李京锐完成了。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而面花广泛应用于祭祀、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结婚大礼等民俗活动。面花的造型有花卉、动物、水果、神话人物及各种组合的吉祥图案。制作用的面粉要经特殊配料加工,以防面花产生裂纹;通常采用堆积、翻卷、拼贴嵌、搓、揉、捻、剪切等技法捏塑而成;蒸的时候需把握好火候;在蒸好的面花上用勾、点、染等传统绘画技法进行描绘、上色,最后对所有制作的造型进行整体组合、上油。面花上的色彩虽然用的是食用色素,但人们还是会将染过色的面花扔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何既保留这一传统习俗又不造成浪费,让民俗与时代俱进?这一问题摆在了李京锐面前。

与时俱进

老技艺融入新内涵

母亲身体不好,李京锐只好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在家照料。2000年,李京锐与赵玲叶结婚。婚后李京锐想在家开个蒸馍店,在妻子的支持下,李京锐借钱置办了蒸馍家什开起了店。

没想到,蒸馍生意异常火爆,往往是买家直接到李京锐家排队购买。时隔不久,一些准备办红白喜事的人也找到李京锐,请他帮着做面花,忙不过来的李京锐只好放弃卖蒸馍专心做面花。



李京锐做的面花增添了不少新元素,过去,端午节前长辈要给晚辈送“圈圈”,以此祈福娃娃健康成长。在“圈圈”的制作过程中,要用面捏塑蛇、蝎、蟾蜍、蜈蚣、蜘蛛五毒,固定在蒸好的面圈圈上,圈圈大小不同,上下五层做成塔状,并让小孩套在手和脖子上以表达美好祝愿。这个“圈圈”要做的很大,只有如此孩子才能从中间钻过去。由于面花上了色彩,一般过完事就扔掉了,非常浪费。为此,李京锐从制作原料上入手,一些花卉、虫鸟、人物等观赏用的面花用非面粉制作,这样一来更容易塑型和上色;二来历行了节约、减少了浪费。在加强面花艺术性的同时,使得面花成为一件艺术品能保存好几个月。同时,李京锐将过去面花追求大而全,变成小而精细,从而减少了面粉的用量,但又不失仪式的隆重。

“透过太白面花,人们可以看到太白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孕育在其中的深厚的黄土文化。”李京锐说。

古朴粗犷、大胆随意、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妙趣盎然,具有一种天然之美,太白面花正以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生活。(宝鸡日报记者 孙海)

编辑:邱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