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处不在,宝鸡新闻网给你最好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看中国来宝鸡·深度报道(三)】为新时代而歌——宝鸡文物这样“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4-10-10 10:35:13 阅读量:2630

9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我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作为一座拥有近八千年文明史的城市,宝鸡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拥有足够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有太多值得讲述的好故事。而这些故事,就藏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中。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展陈、更新宣传形式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述周秦好故事、宝鸡好故事、中国好故事,也让“看中国,来宝鸡”更加深入人心。

展馆陈列越做越活、越展越精

9月26日,由伪满皇宫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在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正式开幕。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100余件珍贵文物让观众大开眼界,直呼过瘾。“展览通过大量两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和兵器,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青铜器,为我们非常完整且精致地还原了那时的场景。作为一个学习考古的人,这次展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何以中国’,尤其在长春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是非常高兴的事情。”现场参观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生谷金鸿对当地媒体说。

这些来自宝鸡的珍贵文物并不是第一次走出宝鸡,它们也并不孤独。就在它们在东北唱出“宝鸡好声音”的同时,在上海、厦门等城市,来自宝鸡周原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等单位的许多文物,也成为当地文物展览的绝对主角,吸引着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仅今年1至8月,就有上海、南京、荆州、无锡、宁波、杭州等近十个城市与我市各大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数百件带着浓郁宝鸡历史文化元素的文物在各个城市博物馆的最中心,骄傲地展示着周秦故里的文化底蕴。文物外展,已成为有效推介宝鸡的一张金色名片。

即就是如此高频率、高密度地参加外展,也依然没有影响我市各大博物馆的正常展陈。每个博物馆都各有特色,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这就是独属于宝鸡的“底气”。宝鸡是文物大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76处、国有可移动文物543150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9件(组)、二级文物1396件(组)、三级文物9154件(组),文物数量和等级居全国前列。

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续写新时代宝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历史文物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宝鸡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文物工作成为促进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文物”、大数据、3D建模、VR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同时,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实施博物馆“六进”活动,使博物馆进一步融入公众生活,讲好宝鸡故事,让“看中国,来宝鸡”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在相关方案指导下,我市各个博物馆先后推陈出新,用新技术“唤醒”古文物,让老物件“讲述”新故事。

今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周秦文明之光》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从展陈体系、内容大纲、展示手段以及互动体验等多方面着手,开设了《宅兹中国》特别展,将镇院之宝何尊陈列在单独的展示空间,从多维度全面阐释何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同时注重了大众化,将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的传播语言,让观众在无讲解情况下也能够读懂展览,理解文物承载的意义;增加了金文转转乐、我是青铜艺术家等趣味性和互动性兼有的新设施和新活动,增强了观众对青铜文明的沉浸感和自豪感。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法门寺博物馆推出宝鸡市博物馆行业首家数字化综合体验馆,将法门寺地宫和大唐文化结合,用数字化手段1:1复原了法门寺唐代地宫,并以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声光电、AR、体感交互等数字技术创造独特视角,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深厚底蕴和大唐盛境。另外,法门寺博物馆还推出独具特色的“大唐皇家茶宴”,以文物为原型,演绎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茶道仪式。

还有更多的博物馆已经或即将推出新展,并且无一例外地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展陈中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展览、走近文物。

产品越做越活、越卖越火

作为文物的活化和延伸,博物馆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我市各个博物馆顺时而动,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其中的佼佼者,当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法门寺博物馆。今年国庆假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1比例的何尊工艺品和造型各异的文创产品,让不少游客爱不释手。记者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到,近年来,该院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国宝何尊IP为文化核心,以文物旅游、研学实践、文创开发、文化论坛等跨界融合发展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博物院文化产业,形成了青铜器仿制品系列、邮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数字文创系列6大规模体系,打造出数百种原创的文创产品。其中,冰箱贴、雪糕、积木、印章、钥匙扣、帆布包等以青铜器为设计灵感的文创产品尤其受到游客欢迎。今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国宝何尊、逨鼎为原型,创作出博物院IP形象“青青”“铜铜”,并将其制作成公仔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创的文创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多项大奖。

法门寺博物馆则依托大唐文化,推出香及香具系列、茶及茶具系列等七大类近百种兼具文化品味和时尚气息的文创产品,比如以法门寺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为原型设计的香囊挂件,以及以馆藏一级文物唐·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为原型设计的金属冰箱贴等。前几年,该博物馆还与时俱进上线了“法门狮”IP和数字藏品。今年,法门寺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以馆藏文物为造型的文创雪糕和糖画,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一致好评,甚至还迎来一波抢购潮。

除了这些场馆之外,我市许多民间艺人也纷纷和博物馆展开合作,以文物为原型设计文创产品,并在网络平台销售。这些文创产品有的有趣、有的好看、有的实用、有的时髦、有的好吃……在这些文创产品的助力下,文物变得活灵活现起来,不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满足了群众把“文物”带回家的美好愿望。这些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增强文化记忆、讲好宝鸡故事的重要载体。

宣传方式越做越活、越来越广

博物馆是文物的主要载体,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强化教育功能、丰富宣传形式上积极探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博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来宝鸡”。

今年暑假,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小学生齐聚宝鸡周原博物院,通过“小小讲解员听我讲文物”“扇面书写金文”“诵诗经、学周礼”“模拟考古”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了解周文化,感悟文物和古文字的魅力。与此同时,还有数十支研学队伍正活跃在全市各个文博场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除了研学队伍,我市各个博物馆还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推出特色互动体验和手工活动等,邀请文物爱好者感受文化基因,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有“请进来”,就有“走出去”。近年来,我市各个博物馆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教育品牌,将“流动博物馆”带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创新文物载体,通过亲手拓印瓦当、制作漆扇、临摹青铜器纹路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文物被更多人看到、了解、喜爱。

更加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技术,也是近年来我市各个博物馆的新尝试。我市各个博物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5G、VR、AR等手段强化数字赋能,开展微课堂、云展览等线上活动。其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宝博微课堂”、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周原微课堂”、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每日一个秦人小故事”、凤翔区博物馆的“小葭讲文物”等专题活动,广受网友欢迎。

讲好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让展厅“潮”了、展览“新”了,文物也就“活”了。(宝鸡日报)

编辑:贺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