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80004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057号 陕ICP备06006751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0917-3376965 邮箱:baojijb@126.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app下载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企举报专区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地址:宝鸡市行政中心投资大厦9楼 联系电话:0917-3376965 邮箱:bjnews@163.com
秦岭脚下,渭水之滨,巍峨峻岭与平畴沃野互为映衬,形成了宝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貌,也赋予了“关陇走廊”丰厚的自然美景与农文旅资源。被陕西人称作“西府”的宝鸡市,一片秦川沃土,眼下正是生机勃勃。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宝鸡,探访金台区、凤翔区、千阳县、陇县等区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聚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蓬勃实践。
在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光明社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千亩田畴麦浪翻滚,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维涛介绍:“示范田占地1700亩,去年夏粮平均亩产507公斤,秋粮平均亩产650公斤。今年小麦增产丰收大局已定。”
很难想象,过去这里还是700余户村民承包经营的细碎地块,灌溉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下,一年只种一茬小麦,平均亩产430公斤。近年来,金台区通过“小田变大田”和打造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良种化、灌溉设施智能化和全程机械化,从“一年一熟”转变为“一年两熟”,每亩增收800元。
大量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田,金台区种植模式的优化升级,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也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水平快速提升。
好麦产好面,优质的面粉才能擀面皮。在金台区的擀面皮产业园,物流车辆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各类擀面皮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靠传统手工制作面皮,已经满足不了市场消费需求。”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勇告诉记者,自2022年起,公司参与到金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对生产的小麦进行订单式收购,原料质量更加可控。公司研发的擀面皮熟化技术也大大提高了产能,单机每分钟产量可达60公斤;公司单班日产擀面皮30万套,年消化小麦面粉3万余吨。
一碗口感筋道、酸辣可口的擀面皮下肚,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拉动着产业链的发展。如今,从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到耗材包装、物流运输,整个宝鸡擀面皮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2023年宝鸡市擀面皮年产值高达55.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30亿元。
关山牧场秦人谷,两千多年前,就有秦人先祖在此饲牧养马的历史。如今,陇县西南部的关山草原一碧万顷,拥有71.6万亩的天然草场和10万亩的人工牧草,被誉为世界奶山羊养殖的最佳优生区;关山草原西端的千阳县拥有41万亩的天然草地,这里的优质奶羊种源闻名全国。千陇之地的生态农业也吸引了和氏乳业、飞天牧业、正大集团等全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进驻,成为引领当地畜牧业兴旺的一只只“领头羊”。
陇县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的东风奶山羊养殖场,像是一个奶山羊的“星级”度假村。这里数百亩饲草绿意盎然,羊舍整洁明亮,2万多只羊住上“高档住宅”,每只羊每天的伙食费就有8元。公司总经理张会军说:“每只羊都佩戴智能项圈,我们会实时监测其饮食、饮水量、体能和情绪等指标,以便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喂养方式,让羊儿每天都保持好状态,愉快地生长和产奶。”
陇县县长李维芳告诉记者:“近年来,陇县把奶山羊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领头羊’经济,聚力打造百亿生态乳都。”目前,陇县已建成7个万只羊场、40个千只羊场、172个适度规模场和家庭牧场。奶山羊存栏已达57.2万只,生鲜羊奶产量达11.2万吨,年乳粉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72.4亿元。
“这个酸羊奶一点膻味都没有。”置身飞天羊奶工厂体验馆,记者对羊奶产品的鲜美口感和背后的生产技艺很是好奇。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文辉介绍,公司液态奶生产线技改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对原有的生产设备及工艺管道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从建造优级生产车间,到全程管道密闭传输,再到高标准监测检测,有效提升了出厂的羊乳品质。
“奶羊在全国,种羊在千阳”,千阳县是首批国家“奶山羊核心育种场”,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品系最完整的莎能奶山羊种群。千阳县不断探索将农民深度融入奶山羊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奶羊养殖、园区务工、饲草种植、搭载分红等,带动全县1.2万名农户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农民走上“羊”关大道。
“不用去新疆,在宝鸡也能感受‘阿勒泰’风光。”几位正在拍照的年轻游客感慨。陇县关山草原景区,天高云阔、草甸丰茂、坡缓谷深,成群的马匹在草地上悠然自在。
在关山草原的核心区关山村,游客还能住房车营地、树屋酒店,体验诗意栖居;尝试骑马、射箭、滑草,感受惊险刺激的娱乐项目;在夜晚,实景历史马剧《大秦关山》、篝火晚会等演艺节目轮番上演,这些都成为关山村沉浸式文旅体验的名片。关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说:“我们村里有80多户开农家乐,间接带动300多人参与旅游经营。在草原上吃‘旅游饭’,村集体年收入在80万元以上。”
仲夏时节,关山脚下的天成镇青山碧野、一派葱郁。走进天成镇马曲村,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宽敞洁净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废旧砖厂被改造成了网红打卡点“山水庄园”,村路旁的墙面由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生绘制成了鲜艳立体的3D彩绘墙。几公里外的范家营村,柴火鸡、烤全羊、一鱼多吃等特色美食远近闻名,成为“舌尖上的诱惑”,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
乡野“绿”变身致富“金”,得益于陇县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进一步整合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美丽乡村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创意农业,把美景美食融入乡村“烟火气”,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和幸福感。
观周风秦韵,寻文明根脉。宝鸡是周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贯穿历史文脉的古城。凤翔泥塑、西秦刺绣、凤翔木版年画、西凤酒传统酿造技艺等传统工艺植根乡土,焕发时代新艺,也焕活了乡村富民产业。
出模、挂粉、勾线、上色……一抔泥土在泥塑师傅的巧手揉捏和描绘下,变成了一只形态生动的小老虎,精致玲珑,令人爱不释手。“凤翔泥塑与兵马俑同宗同源,色彩鲜艳、纹饰夸张,极具秦人的性格特点。每个泥塑作品的纹饰、图腾都饱含着历史余韵,诉说着先人故事。”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与泥塑“相伴”40余年,倾注了很多心血。
凤翔区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告诉记者,目前六营村已经建起凤翔泥塑陈列馆,成立了泥塑专业合作社,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全村有268户1000余名群众从事泥塑产业、2023年泥塑产值约420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580万元……
一抔泥土能够“捏”出无限可能。千阳县的“西秦刺绣”传统手工艺,同样实现了现代价值的成功转化。“这是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戴的同款虎头帽,是我们千阳刺绣的代表,在电商平台上卖得很火。”在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内,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燕手拿虎头帽,满脸笑意地介绍。
西秦刺绣产业园是一座2020年建成的社区工厂,产业园里各式各样的虎头帽、虎头鞋、香包、脸谱等刺绣产品琳琅满目,其中代表宝鸡历史的青铜器何尊的刺绣作品格外精美。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传承人之一、千阳县秀萍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秀萍说:“这是我们自主设计和研发的代表性产品,体现了宝鸡青铜器的厚重感和大气感,更是用非遗技艺表达了对宝鸡周秦文化的传承。”
绣花机针脚不停,十分钟就能绣出几十只小老虎;绣娘们也穿针引线,你绣个虎头、我缝个尾巴……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的刺绣工坊内,机器生产与手工刺绣紧密结合,刺绣产品实现了“流水线”的规模化生产。
通过“协会+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模式,千阳县持续壮大刺绣产业规模,成立刺绣合作社21个,发展刺绣专业村11个,带动1.2万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刺绣产业年产值超8600万元。(农民日报)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