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宝鸡: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

发布日期:2023-12-20 09:03:49 阅读量:2168

走进被誉为“炎帝故里”“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活力。

12月12日至15日,陕西日报社“文化自信看宝鸡”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深入宝鸡多地,透过一件泥塑、一碗面、一个产业,感受文脉赓续和浓烈乡愁,看见乡村肌理焕发的新气象,探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

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

泥胎脱胚、提笔勾线、上色彩绘、落笔点睛……12月13日,在位于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的凤翔泥塑传习所,工人们聚精会神地绘制“虎虎生威”系列泥塑作品。

55岁的孟乃琴已经做了20多年泥塑,对勾线、彩绘、涂漆等步骤早已熟稔在心。“我就是六营村人,靠着这门手艺,每月不出村就能挣3000多块钱!”孟乃琴笑着说。

凤翔泥塑俗称“耍货”,始于周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以风俗人物、花草鱼虫为主要造型,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2006年,凤翔泥塑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近年来,六营村积极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泥塑产业、庭院经济和乡村民俗旅游,把村民嵌在了产业链上。

“全村有268户1000余名群众从事泥塑产业,去年泥塑产值达42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2580万元。现在,我们正大力推行‘非遗+旅游’模式,努力把泥塑产业发展成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介绍。

要“点上出彩”,更要“全面开花”。

凭借3000年无断代传承的制曲、制酒、酒海贮存等传统手工技艺,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启动万吨酒海库等文旅产业项目,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

在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于安君传授技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前来研学旅行;

千阳县将西秦刺绣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

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近年来,宝鸡市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用古老非遗扮靓了产业新景、点亮了群众生活。

做大做强舌尖上的产业

148亿元产业是如何“烹制”的?12月13日,记者走进岐山县,探寻“一碗面”经济背后的故事。

宝鸡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西周祭祀时“馂馀之礼”的岐山臊子面,被誉为中国面食的“活化石”,历经几千年传承,如今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碗面,吃到的是酸、辣、香,享受到的是舌尖上的非遗。

近年来,岐山县坚持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三产齐抓,大力推进“一碗面”产业规模化,聚力构建民俗食品产业体系,以食品产业园为平台,投资37亿元实施“一碗面”重点项目76个,培育全产业链骨干企业38家。

2022年,岐山县“一碗面”经济产值达148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9.3万人。

“我们重点布局绿色食品加工、健康科技两大支柱产业,适度发展食品包装、美食文化、健康服务等配套产业,助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岐山县凤鸣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刘建宁说。

12月13日下午,在陕西龙富绿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研磨、筛理、清粉、配粉,小麦很快变成了雪白的面粉;在岐山百年美阳民俗食品有限公司,一份份碗装的臊子面、擀面皮走下生产线,经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从一粒小麦到一袋面粉,再到一碗喷香的臊子面、擀面皮,每一次蜕变都意味着升级转化、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绿色养殖、特色果品……近年来,岐山县通过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打造全程可追溯的“一碗面”经济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建成水泊村等20个专业经济村,带动生猪、面粉、食醋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让产品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带来百亿元收入。

这一碗面,讲述着周秦以来的华夏饮食文化,也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滋润了群众生活。

以文化人积蓄发展力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载于《张载集·张子语录》,被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12月15日,张载祠工作人员李蓓介绍。在张载祠,“横渠四句”以碑刻、题字等方式呈现,还能看到于右任遒劲俊逸的手书碑文。

位于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北宋五子”之一张载少时读书、晚年讲学之地。时光荏苒,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力量生生不息。

成人礼、活字印刷、科举考试、非遗手工制作……在距离张载祠不远处,一个以中国古代“六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基地——横渠书院六艺坊,借助图文展示、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了解中国古代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横渠书院六艺坊已接待省内外研学中小学生近2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文化人,融文兴业。

打造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传承中华礼乐文明;以“甘棠遗爱、勤廉齐家”为主题,在召亭村打造召公勤廉教育基地;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建起凤翔东湖、水城·三国小镇等景区……

近年来,宝鸡市打造周秦文化、秦岭山水、西府民俗、红色工业4大文旅品牌,形成了寻根祭祖游、周秦文化游、法门探秘游、历史文化游、西府民俗游等主题线路,让更多人走进这座因文化而兴的城市。全域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更涵养了文明乡风,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如今的宝鸡,文化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陕西日报)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