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封神》的背后,是华夏文明在周原的重生

发布日期:2023-08-10 17:04:10 阅读量:3452

(宝鸡新闻网 黄河)近期,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热映并引发热议,有人从服饰、宫殿之美来探究极致的东方美学,有人从影片还原的古代乐器来讨论殷商时期的音乐形态。其实,在影片的背后还隐藏着华夏文明在周原(周人的肇始之地,位于今宝鸡岐山、扶风一带)的重生。结合考古发现和近年来学者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抽丝剥茧为我们揭开深深掩埋于历史尘埃中,那些被人遗忘的商周真相。正如青年历史学家李硕所说:“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商文化的残酷真相

《封神》取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与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以殷周之变为背景。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让我们结合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去感知一场惊心动魄的穿越之旅。

电影《封神》中,纣王随意杀戮身边的人,让姜子牙认清了他绝对不是天下共主。其实,对于纣王的随意杀戮,以及《封神》中透露出来的种种草菅人命,在我们了解了暴力血腥的殷商“黑暗文化”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1.png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图为殷墟出土玉鸟。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曾讨伐暴君,安抚百姓,“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并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座右铭,提醒自己及时反省和不断革弊立新。商人本应在其影响下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君子文化”,但没想到商族文化却是每况愈下,最终发展出了暴力血腥的“黑暗文化”。青年历史学家李硕在其新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以下简称《翦商》)中,从考古发现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殷商的暴力和血腥:

虐杀获得精神刺激——“在殷都存世的二百多年间,商人族邑的人祭、人奠基和人殉坑越来越多。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上杀戮异族,不仅仅是给诸神的奉献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比如,多处人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是当人畜数量不足,献祭者还会尽量延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嚎。

用幼儿为房屋奠基——“为保存建筑基址,考古发掘并没有挖开全部夯土,仅是开挖了几条解剖沟,便发掘出多处儿童骨骼,说明这些房屋普遍使用幼儿奠基……目前考古队在C发掘区共发现14座建筑和86具童牲,而这还仅仅是解剖沟的一部分。”李硕分析认为,新石器时代已经有把夭折的幼儿装在陶罐里埋在房屋周边的习俗,但不同的是,这里的婴儿大都是夯筑在地基中。新居建筑前不可能有这么多儿童同时病亡,从骨架完整性看也没有捡骨迁葬的痕迹,所以剩下的可能就是,这些建筑的主人在建筑房屋时使用奴隶的幼儿作为童牲。

2.png

图为殷墟出土祭祀坑中的尸骨。

肆意抛尸——书中举例,考古队在对殷墟一处垃圾堆进行了300平方米的试探性发掘,就挖出了24具尸体,“这块挖掘区域只占这条大沟总面积的不到百分之一,很难想象,整条大沟内到底遗弃了多少死者的尸骨。”

随意杀戮现象严重——李硕引用胡厚宣先生的统计和卜辞中未记载明确人数的甲骨,计算出仅仅甲骨卜辞中记载的献祭总人数就超过了1.4万人。李硕说:“这些商人聚落的总体规律是,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人祭和随意杀戮现象同步增长,并在殷墟末期达到顶峰。”

最后一位“人皇”的疯狂

回归电影《封神》本身。影片中,费翔扮演的纣王殷寿赢得好评不断,很多网友赞他是最后一位“人皇”,甚至有人喊要为纣王平反。然而考古发现却肯定了史书的记载,为我们展现了最后一位“人皇”最后的疯狂。

在《翦商》一书中,作者通过考古发掘的后冈H10祭祀坑(属于殷商王朝谢幕前夕,很可能是纣王时代的一次隆重献祭仪式)给出了答案:纣王的疯狂,是连《封神榜》也无法想象的残忍。作者写道:“纣王虽然以暴君形象载入史册,但史书从未记录过其类似H10祭祀坑的残忍行径,哪怕是演义小说《封神榜》也无法想象这种情节。”

3.png

《封神》剧照。比干挖心。

影片中纣王策划弑父杀兄他还害死王叔比干甚至想杀了自己的儿子殷郊这样杀亲人、杀重臣的事情在当时真的发生吗在《翦商》一书中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纣王时代“按照商人传统的宗教理念,献祭人牲的身份越高,就越能取悦先王诸神。历代商王都谋求捕猎异族酋长‘方伯献祭,而纣王则把商人贵族也列入了献祭名单。”“殷纣末年殷都贵族们已经处于一种难以置信的恐怖之中因为即使在以鬼神血祭为常态的商文化里也少有纣王这种热衷用显贵献祭的做法李硕甚至认为:可能这才是商朝失控和灭亡的直接原因周人的威胁根本不值一提

4.png

图为姬昌被关押的羑里城。

影片中,还有一处让人愕然的场景,就是纣王骗姬昌吃了伯邑考的肉制成的肉饼,“你那么爱你的儿子,就没尝出来他的味道吗?”纣王疯狂的举动配上姬昌饰演者李雪健近乎绝望的嘶喊,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这段故事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也有,只不过是把伯邑考做成了肉酱送给了姬昌。这情节真实吗?青年历史学家李硕通过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很有可能是真的!

首先,吃人这事在商常见吗?通过商代考古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不少。在后冈H10祭祀坑中就有很多身首分离的尸体,考古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尸身可能被献祭和烹煮分食。在《翦商》一书中,当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发掘到商人的炊具中出现人头时,根本从未想过“人头会被作为食物”这种可能。但十几年后考古再次发掘出殷墟贵族墓葬中有“铜甗人头”组合,才刷新了人们对殷商人殉的认知。

5.png

图为殷墟出土的“铜甗人头”组合。

“为何要把人头放在蒸锅里,难道是蒸熟的吗?通常,殷墟出土的其他人头大都是光润的棕黄色,头骨断茬呈锯齿状,但刘家庄北M1046铜赢里的这颗却颜色灰暗,断茬整齐,说明人头已经被蒸熟。在这之前,考古队曾在王陵区M259贵族墓发现随葬铜甗中装着人头,但当时没有在意,认为它可能是偶然掉落进去的。而刘家庄北的M1046再次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殷都确实有蒸食人头的做法。王陵区M259属于殷墟二期,刘家庄北M1046属于四期,看来这种食人方式一直存续到商朝的终结。”

其次,人被做成肉饼或者肉酱吃掉,这事靠谱吗?李硕引用上海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的一块未经著录的殷商末期甲骨残片文字,以及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刻辞,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后期青铜器——作册般甗铭文等资料,得出结论:纣王时期,至少有夷方伯、无敄两位异族首领被剁成肉酱吃掉。

看来,史书乃至小说家言还真非空穴来风。《孟子》记载,齐宣王曾问孟子:“武王伐纣难道不是以臣弑君吗?”孟子说:“我只听说武王杀掉了一个叫纣的人,没听说他弑君(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纣王只不过是一个暴虐的独夫民贼,又何曾是心怀天下的君王。孟子的话继续推理下去就是:若连君王都不算,纣王又有何颜面称“人皇”!

膴膴周原诞生的文明新光

如此残酷的商文化是从夏朝继承的吗?周文化难道就没有继承这样的“黑暗文化”吗?武王伐纣不仅仅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句话又该如何解读?

6.png

青年历史学家李硕也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首先,他从夏都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中得出结论:商人学习了夏朝的宫殿区建设和祭祀方式,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二里头夏朝宫廷区的人祭行为一直不太普遍;其次,李硕引用北京大学副教授韩巍的论文《西周墓葬的殉人和殉牲》指出,考古发现,多处西周初期墓葬少部分墓内依然有殉人,但也往往有典型的商人习俗,这些墓葬属于“殷遗民”,而同时期的周人墓葬则基本没有人殉。

太白旗悬独夫死,凤鸣岐山礼乐成。为何殷商“黑暗文化”突然消失了?李硕认为,这要归功于凤鸣岐山、膴膴周原诞生的文明之光,他将这称为“华夏新生”。特别是周公将殷商“黑暗文化”深深埋葬并重构了新的历史叙事和道德体系,李硕称之为“周公新时代”。

7.png

李硕认为,在考古发现商朝的遗址与人祭文化之前,人们对周公的认识只有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等事功和“制礼作乐”、分封等制度文化两方面。但事实上,周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消灭商人的人祭宗教,以及与之配套的弱肉强食的宗教价值体系。他不仅阻止了周人模仿和继承这种宗教文化,也在殷商遗民和东夷族群中根除了它。

李硕将诞生于周原的这个新王朝称之为“进入了正常时代的西周”,将周公的一系列改制称之为“诸神远去”,认为周公的“改制”恭敬地解除了上帝和诸神对世间的掌控,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留给人间的只有商人想象不到、期盼不来的“平庸的平和。他结合考古发掘指出,西周遗址不再像殷墟遗址那样宏伟血腥,它更符合后世人观念里的“正常”标准——“人死之后,安静地躺在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墓穴里,有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陪伴,但不再有为他(她)献祭的大量尸骨。更严谨一点说,后世人的这种‘正常’观念,正是周人开创的。”

8.png

看来,3000年前在位于宝鸡的膴膴周原上,不仅诞生了光耀千载的礼乐文明,更创造了没有杀戮、远离神权的新华夏文明。正如李硕所说:“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500多年后,面对周文化的礼崩乐坏,曾经被周人苦心造诣想要磨灭的杀戮和人祭陋习,又开始在诸侯争霸称雄的熏心利欲中重新燃起且愈演愈烈。孔子发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慨。作为商人后裔和文化大咖,“越是接近商文化的残酷真相,孔子就越对周公有真正的理解和感激。”作者认为,这才是孔子推崇周公和周文化的真正原因。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晚年的孔子按照周公的精神对历史文献进行前所未有的系统整理,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以此向诞生于周原的伟大贤者和其创造的伟大文化致敬。

9.png

千百年过去了,周原的风依然和煦如初,当年的一切都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唯见渭水滔滔流。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一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出:“三千年前形成的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人自古而今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源流。礼乐文明的传统在今日中国,形成新的回响。”回望周原,唤醒我们对远古的眷恋,我们看到了三千年前绽放的文明之光,这是周人翦除残忍血腥的商文化、建立崇德尚礼的周文化的华夏文明的新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根与源。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