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光明日报 | 陕西宝鸡:高质量公共文化惠及千万家

发布日期:2023-01-04 09:40:59 阅读量:3262

QQ截图20230104093052.png

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美誉的陕西省宝鸡市,是一座因文化而兴的城市,“中国”二字就最早见于宝鸡市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宝鸡市公共文化秉承周风秦韵、山水文脉和时代精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作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优质公共文化设施增强群众获得感

QQ截图20230104095044.png

宝鸡市图书馆 资料图

  宝鸡市图书馆门前,借书、自习的读者络绎不绝。“自2019年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面积由原来的3800平方米扩大至28000平方米,日均进馆读者增至2100多人次。”宝鸡市图书馆副馆长陈碧红介绍,2021年又开放了自助借阅区,建成了数字阅读体验中心,并延长开放服务时间,为图书馆再添人气,使来馆读者数量和借阅册次持续攀升。

  位于园区的市群众艺术馆,拥有12000平方米的场馆面积,相比老馆面积增加了4倍,建有美术展厅、小剧场、非遗陈列馆和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让这里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殿堂”。“艺课零距离”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文心匠集”文创集市、广场纳凉晚会、周末音乐剧场、露天电影、天文观测、书法绘画展等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吸引近百万市民走进园区,接受文化艺术的浸润。

  近年来,宝鸡投入3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宝鸡美术馆、千阳大剧院、张载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宝鸡市14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116个镇(街道)、132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蝶变,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设施先行、服务引领之路。

高品质演出“飞入寻常百姓家”

QQ截图20230104095103.png

(舞剧《门》在宝鸡大剧院上演 资料图)

前段时间,由西安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舞剧《门》拉开了2022宝鸡大剧院演出季的帷幕,极具东方美学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演出,让现场观众徜徉于气度恢宏、开放自信的盛唐气象中。这是继2020年10月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在宝鸡大剧院隆重举行后,高水平常态化演出的“艺术之门”又一次开启,话剧《平凡的世界》、杂技剧《第三战队》、中央民族乐团国乐专场音乐会、赵季平作品专场演唱会、元杰钢琴音乐会等演出相继上演。

  为了能让群众多看戏、看好戏,宝鸡借鉴东部城市剧院运营经验,招标引进西安演艺集团运营宝鸡大剧院、宝鸡音乐厅,每年演出130余场精品剧目和多场文化艺术普及活动,实现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运营和繁荣演艺市场的双重目标。

  “原先只能在一线城市欣赏到的高雅艺术,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一位观众看完演出后有感而发。逢年过节的文艺大餐如今成了市民群众的家常便饭,看演出、听艺术讲座成为宝鸡人的“潮”生活。剧院运营单位积极申请陕西文旅惠民补贴,一些大剧、热剧推出一定比例的惠民票,票价最低优惠至10元,不仅让利于民,也大大刺激演艺市场复苏发展。

  据悉,自2017年起,宝鸡市政府将文化惠民演出作为全市民生工程“十件实事”之一,市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采购文化惠民演出1200多场次,“送戏下乡”覆盖全市每个镇、村、社区。2020年,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文化惠民演出多方评价机制,变过去政府“送菜”为群众“点单”,演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群众想看什么,文艺工作者演什么。

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与其他地方相比,宝鸡农村的文化传习所多、村史馆多、才艺培训班多,棋牌室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专家组的一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边雅妮表示:“我们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文化培根铸魂、引领发展、润泽民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QQ截图20230104093839.png

(陈仓区翟家坡村社火广场 资料图)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宝鸡民间社火,曾先后出访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宝鸡农村参与群众最多、传承最为久远的一项民俗活动。位于宝鸡市区北部13公里的陈仓区翟家坡村依托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了社火广场、社火文化长廊和社火传习所,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以来,组织社火展演活动100余场次,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增收120多万元。社火这个古老的艺术,让翟家坡村旧貌换新颜,村上老支书动情地说:“自从建起了社火传习所,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赌博、喝酒的也明显少了,年轻人都争着要耍社火,不仅鼓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走进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随处可见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刺绣文化“景观”,村上成立了大小8家刺绣合作社,招收周边“绣娘”240多人,年产值近千万元,小小绣花针变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箍棒”。2019年,千阳县“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项目。

  目前,宝鸡市已建成12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19个非遗就业工坊,成功打造凤翔区六营泥塑村、金台区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岐山县北郭民俗村、小营挂面村等一批特色“非遗村”,非遗产业做“火”了乡村振兴大文章。(光明日报)

编辑:贺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