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苏陕协作结硕果,宝鸡太白产业腾飞正当时

发布日期:2022-06-08 15:56:50 阅读量:2520

  岁月如梭,转眼间苏陕协作已走过31个春秋,江苏、陕西两省从最初的干部交流到后来的经济交融,协作关系不断走向广泛和深入,“十三五”期间,东西部协作全方位升级,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太白县,也迎来了借力江苏徐州发展的黄金期。位于秦岭腹地的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更是抢抓“苏陕协作”新机遇,以产业兴旺为引领,以群众致富增收为目标,紧紧抓住特色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充分市场调研、科学论证研讨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之路,强村富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夯实村级经济基础、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新引擎,杨下香包便是其中的模范样本。

01.png

白小娟,杨下村四组村民,地地道道的农村中年妇女,在村上担任妇女主任,在周围群众中也是光鲜靓丽的“公家人”,然而薪资微薄,一家人的收入也不高,拿她本人的话说是拖了村上人均GDP的后腿了,一向争强好胜的她并不甘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被甩在人后,她曾一度想过要辞去村上的工作另谋出路。然而,擅长搞沟通协调、开展妇女工作的她,除此强项之外好像又别无长处,离开乡里乡亲这个熟人社会,自己又能干什么,论年龄、论学识都不利于她创业或是找新的工作,后面的路该怎么走,能否实现人生蜕变。每想到这些,一向笑口常开的她,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惆怅。

02.png

机遇总是不期而遇,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趁着“苏陕协作”的东风,杨下村引进了一个名叫“香包”的小物件。“香包”,又名香囊、香袋、佩帏,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香包虽小,但产业前景可不小。目前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是徐州贾汪区马庄香包,包内含三十余种草药,随身佩带,可以驱避蚊虫、御邪防病,广受消费者青睐。放眼陕西省内,虽说市场上也有香包售卖,但时令性强、无规模、更无品牌,正是瞅准了这一商机,作为“苏陕协作”对口帮扶对象的杨下村,于2017年就开始筹划与徐州贾汪区马庄村对接,引进其香包制作工艺,创办香包区工厂,广泛吸纳农村妇女参与制作,既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填补市场空白,又实现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

03.png

杨下村在县镇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投入120余万元建成了香包制作工作室,并升级为社区工厂,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车间、展厅等内部装饰装修。项目有了、资金到位了,缺的就是一个主心骨、带头人,经过村上慎重考虑,推荐有热情、有激情、有号召力、有干劲的白小娟同志为香包产业发展负责人,她不负众望,一切从零开始,学习经营管理策略,练就市场营销本领,村上也成立了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香包的产销走上了现代企业化道路。

04.png

在初创期,为践行“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白小娟多次邀请徐州贾汪区的香包传承人来杨下村举办“马庄香包”制作培训班,并组织300余名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她还将40余名香包制作骨干带去马庄村“取经”,把精湛技艺带回了杨下村。截至目前,杨下香包产品含大型节庆诗词挂件、中型古典诗画摆件、小型现代随身饰物等三大类60余种,吸纳农村妇女9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存货产值40余万元,香包的制作销售已初具规模,产品也小有名气。

06.png

在桃川镇与香包产业同步发展的苏陕协作项目还有投资300余万元的光伏发电、投资400余万元的农家驿站等,光伏发电为村级集体经济每年稳定贡献20余万元纯收益,农家驿站契合“山水田园,诗意桃川”的文旅发展主线,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带动当地土蜂蜜、核桃、板栗、蓝莓等农副产品销售,助力当地田园观光等绿色低碳新业态步入快车道。

下一步,以杨下香包为招牌的苏陕协作产业将继续被县镇重点支持发展,不断苦练内功、取长补短,开疆拓土、迎难而上,立足宝鸡、覆盖全省,真正做大做强做优,将苏陕协作产业发展成声名远扬的精品产业,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面旗帜,为桃川镇乃至太白县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杨瑞刚)

编辑:邱融融